“以前水流小,洗菜做饭都得等半天,现在一拧水龙头,清冽的自来水就哗哗流出来了,日子越过越舒坦。”9月3日,阿勒泰市巴里巴盖乡巴勒旺塔斯村村民合孜古丽・奴尔兰别克拧开自家水龙头,看着源源不断的清水,脸上满是笑意。这处由村“两委”牵头改造升级的供水管网,不仅让40户村民告别了“水压小、用水急”的难题,更成为党群连心、民族团结的“纽带”。村民们自发在供水井边挂上“团结井”木牌,用“共饮一渠水、同是一家人”的朴素情感,见证村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巴勒旺塔斯村以民生保障为根基、以助农增收为抓手、以区域协作为突破,用一系列接地气、暖民心的举措,让民族团结之花在乡村振兴路上绚丽绽放。
民生保障“实打实” 筑牢团结“奠基石”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巴勒旺塔斯村始终将改善民生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落脚点,从村民最关心、最迫切的需求入手,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村民们自发在井边挂上“团结井”的木牌,寓意“共饮一渠水、同是一家人”
针对管网老化导致水压不足,村“两委”把供水管网改造列为“民心工程”,班子成员分片走访听民意、跑部门争资金,最终筹得27万元改造款。施工队加班加点赶进度,仅用两个月就完成了管网铺设、压力调试等全套工程,让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压力足、水流畅”的自来水。
环境整治同样以“小切口”撬动“大文明”。村委会筹资2.5万元购置5个垃圾箱,村干部带头示范垃圾分类,还组织“美丽庭院”评比活动。曾经垃圾遍地的巷道变得干净整洁,村民的生活习惯也悄然改变。“现在谁要是乱扔垃圾,邻居都会主动提醒。环境好了,大家的心也更齐了。”村民波拉提汗·木斯尔汗说。
在环境整治中,村庄以“小切口”撬动“大文明”
更让村民安心的是“全民医保村统缴”工程。经全体村民民主决议,村里从集体经济收入中专项列支28.168万元,为全村746名各族群众统一缴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医保全覆盖。
助农增收“出实招” 织密共富“团结网”
“多亏村干部帮我们‘带货’,马肠、奶疙瘩都卖上了好价钱,去年光这两项就收入2万多!”村民阿丽皮扎・那比要拉提起村里的“助农带货”行动,忍不住竖起大拇指。
此前,巴勒旺塔斯村部分农副产品因销路狭窄面临滞销难题。了解情况后,乡村干部主动化身“销售员”,与100余户村民结成帮扶对子,每周按照“销售员派工单”驱车60公里前往阿勒泰市摆摊售卖。一年下来,仅马肠、奶疙瘩等特色产品销售额就突破20万元,让村民的“钱袋子”实实在在鼓了起来。
为解决农副产品滞销问题,乡村干部化身“销售员”每周乡村干部按照“销售员派工单”驱车60公里到阿勒泰市摆摊,村民的马肠、奶疙瘩年销售额突破20万元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村里又开辟了线上销售新路径。通过组建298人的村级购物微信群,搭建数字化交易平台,精准推送时令奶制品、手工制品等特色产品信息。为保障服务质量,村里还创新实施“三专”管理模式,配备专职客服响应咨询、建立专项台账跟踪订单、设置专岗质检把控品质。规范化的服务赢得市场认可,截至目前,线上销售累计实现销售额8.2万元,带动35名村民户均增收2300元。
“微信群里的每一声订单提示音,都是乡村振兴的‘新脉动’。”巴鲁旺塔斯村党支部书记贺群立说,“线上销售不仅让传统农货突破地域限制,还让村民提升产品标准化水平,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区域协作“聚合力”构建融合“共同体”
“兵地一家亲,发展一条心。”巴勒旺塔斯村与第十师一八一团八连打破行政界限,开展“兵地融合・同心共建”行动,通过“组织联建、发展联促、民生联保”三大路径,让“边疆一盘棋、兵地一家人”的理念落地生根。
巴勒旺塔斯村为大学生发放助学金
双方共同签署《连村党支部互融共建框架协议》,构建起“党建共抓、阵地共用、活动共办;思想同频、资源同享、服务同质”的“三共三同”协作机制,并细化制定组织联学、产业联动、医疗联享等20项共建清单。截至目前,已联合举办“我们的节日”主题文化活动11场次、健康义诊5场次、技能培训交流6场次,覆盖兵地群众2000余人次,带动双方群众人均增收2000余元。
“兵地群众一起参加文化活动、一起学习技能、一起发展产业,感情越来越深,日子越过越红火。”巴鲁旺塔斯村党支部书记贺群立说,“下一步,村里将继续深化民生保障、拓宽增收渠道、加强兵地协作,让民族团结的‘石榴籽’抱得更紧,让乡村振兴的‘幸福路’走得更稳,以实际行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阿勒泰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韩玲 通讯员 别里扎特·努勒沙合提)
文章来源于阿勒泰市人民政府网:融情金山丨阿勒泰市这个村以民生为笔 以团结为墨 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