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70年 奋进新征程|阿勒泰市妇女以庭院为“画布” 绘就“美富康”幸福生活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辉煌历程中,乡村面貌的蝶变是时代发展的生动注脚。近年来,阿勒泰市喀拉希力克乡紧扣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以“美丽庭院”创建为抓手,让“一院一景绘新图、一户一韵展风情”的愿景落地生根。广大妇女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以庭院为“画布”,用勤劳与智慧勾勒乡村振兴的靓丽底色。

庭院“变身”幸福园 从“脏乱差”到“美富康”的蝶变

  曾经,喀拉希力克乡部分农村庭院存在“闲置空间浪费、环境整治难”的问题,如今,走进乡域各村,错落有致的庭院里,菜畦整齐、藤蔓绕架、花果飘香,喀拉希力克乡妇联牵头开展“美丽庭院”创建行动,广大妇女以家庭为阵地,把“闲置地”变成“增收园”、把“杂乱院”改成“风景线”。她们不仅通过种植蔬菜瓜果美化家园、丰富餐桌,更探索出“庭院经济+特色景观”的发展模式,让庭院既成为生态宜居的“小天地”,又成为增收致富的“小金库”,用“她”力量撑起乡村焕新的“半边天”。

  刘增芳的“立体菜园” 寻常院落里的“增收经”

  “以前院子里杂草丛生,现在种满了蔬菜,夏天吃不完还能送给邻居。”喀拉希力克村村民刘增芳说。作为乡里“美丽庭院”的首批创建者,她用“见缝插针、立体种植”的巧思,让闲置庭院焕发新生。

  刘增芳充分利用庭院及房前屋后空间,地面划分出大小均匀的菜畦,种植黄瓜、茄子、生菜等时令蔬菜,空中搭建木质棚架,引导南瓜、苦瓜藤蔓攀爬,既节省空间又能遮阳,墙角的盆栽里,小番茄、彩椒挂满枝头,就连院门口的篱笆旁,都种上了草莓和薄荷。刘增芳告诉记者:“春天种菠菜、夏天收瓜果、秋天摘白菜,一年到头不缺新鲜菜,偶尔还能拿到集市卖,一年能多收入两千多块。”刘增芳的“立体菜园”,不仅让庭院四季常绿、季季有收,更成为周边村民学习的“样板”,带动10余户家庭加入“美丽庭院”创建。

姑兰・木哈买提汗的“民族风情院” 老物件里的“乡愁韵”

  8月31日,记者来到阿克布勒根村姑兰・木哈买提汗的庭院看到,院内仿照草原景观种植的野花生机盎然,木制马鞍、铜制奶桶等老物件错落摆放,一步一景间满是乡愁记忆。

  在“美丽庭院”创建中,姑兰・木哈买提汗坚持“实用与特色并重”,将庭院划分为生活区、待客区和生产区,待客区铺着手工地毯,摆放着特色坐垫;生产区保留了小型储物棚,存放农具和饲草;生活区旁的小菜园,既种着家常蔬菜,也栽着象征吉祥的沙枣花。“以前觉得传统老物件没用,现在才知道,这是咱们的根!”姑兰・木哈买提汗说。如今她的庭院不仅是“民族特色示范户”,还成了村里的“微景点”,常有游客来拍照打卡,她也会热情地讲解老物件背后的故事。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喀拉希力克乡既让庭院“美起来”,更让民族文化“活起来”,让乡愁有处安放,让文化自信扎根人心。

  巾帼聚力绘新篇 “美丽庭院”点亮乡村振兴路

  从刘增芳的“立体菜园”到姑兰・木哈买提汗的“民族风情院”,喀拉希力克乡的“美丽庭院”创建已覆盖全乡80%以上的家庭,涌现出“生态经济型”“民族特色型”“休闲观赏型”等各类示范户58户。这些庭院不仅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更激活了乡村发展的“微细胞”,有的家庭依托庭院发展“农家乐”,有的通过种植特色果蔬拓宽增收渠道,有的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小小展厅”。

  

  
“自治区成立70年来,农村的变化太大了,路宽了、房新了,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红火!”阿勒泰市喀拉希力克乡妇联主席布丽·马汗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美丽庭院’为纽带,整合资源开展技能培训,帮助更多妇女掌握庭院种植、民族手作等技能,让‘一院一景、一户一韵’的美景遍布乡村,让巾帼力量持续为乡村振兴赋能。”(阿勒泰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古丽沙拉 通讯员 布力布力·恩特马克)

文章来源于阿勒泰市人民政府网:辉煌70年 奋进新征程|阿勒泰市妇女以庭院为“画布” 绘就“美富康”幸福生活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5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